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心得体会 首页 > 资源中心 > 心得体会 >

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7-04-12 14:33:07 点击数: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经过多年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等的广泛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他通过大量心理学的试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交往智能[1]。
  每一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方式,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提供丰富的环境与指导,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有能力将所有八种智能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加德纳指出:"虽然我所称的'智能核心'或者是'亚智能'都是各自分别存在的,但是在运用时却是彼此互相连贯使用的,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智能实际上从生命的开始就相互作用,相互铺垫了。而且,它们最终都将被调动起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及社会功能[2]。"
  音乐智能是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他首先命名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但他并不认为它们最重要,而是认为这八种智能同等重要。音乐智能是感受、辨别、记忆、改编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包括对音高、节奏、音长和音色的敏感性。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曾告诫我们: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只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3]。由此可见,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故每个人都能发展这种智能。儿童时期是处于声音和音调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期,对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学习活动使幼儿的素质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音乐智能能够在多元智能中占有一席之地说明了我们没有理由轻视音乐教育的价值所在,因为音乐智能的开发主要是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音乐游戏等领域的学习都可以促进幼儿音乐智能和其他智能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解析
  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就是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所预期达到标准的一种期望,它不仅制约着音乐教育的整个实施过程,而且是一切音乐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歌唱、打击乐器演奏、韵律活动、音乐欣赏四个方面。总的表现在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艺术表达能力;发展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能力和进行自我情感控制能力;发展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积极、独立的个性品质;发展幼儿的守纪、负责、公正,善于合作交往的良好社会品质[4]。
  (一)当前我国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由于教育目标对教育本身具有先导作用,因而使教育目标的制定成为一项具有严密学术性和政策性的工作。制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主要依据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社会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要求,以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科本身的特征。
  1、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儿童音乐心理、音乐能力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能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反映出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化技能发展的水平。同时,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兴趣和需要。只有依据儿童音乐发展的实际水平、需要和可能性,才能构建起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音乐教育目标。
  2、社会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要求。
  我国建国初期至70年代对于音乐教育的目标,强调的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在音乐教育目标体系中更突出强调并增加了对人的探索精神、创造意识及主动积极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等。由此可见,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的一种手段和中介,必然会使社会文化对教育的要求体现在教育目标之中。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本身的特征。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具体对象是3-6岁的儿童,这也就决定了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不必过分追求音乐知识本身的系统性,而应着重体现把音乐作为促成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载体。学前儿童音乐是儿童习得"音乐语言"(旋律、节奏、节拍等),体验并创造性地表达对周围事物认识和感受的一种艺术活动。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如何既充分地让儿童享受音乐活动过程的快乐,又顾及到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如何既尊重儿童对音乐的探索和创造,又要把儿童的音乐表现活动逐渐纳入到符合音乐审美创作原理和规律的轨道上等问题,都将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产生密切的联系[5]。







(责任编辑:华夏爱婴)